成都心理咨询 | 成都心理咨询专家 | 联系我们
 

心理学知识

成都心理咨询案例

来源: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6-12-09 浏览数:1210 【收藏本页】

拯救彤彤。从深度忧郁中,走出来得女人……

  彤彤的童年,生活是在悲惨的家庭环境里,父亲精神状态不是稳定,情况极为严重,动不动就是暴打,严重的时候差点被门挤死,失去了嗅觉,因此造成一生的烙痕。身体受虐,心理遭到忽视,欠缺爱与支持,完全沦为父亲对母亲不满情绪的发泄出口。 过往所做的一切,就是想把自己变得更优秀,工作状态中风风火火,下意识认为只要变得更好,有些事情就不会发生。努力摆脱过去的阴影,在自己的能力范为,几乎尝试过所有做得到的方法,依然摆脱不了抑郁的煎熬。 婚姻重复着父母的模式,彼此冷冰冰的, 已经形同陌路,几乎到了破碎的边缘,留给的只是难以承受的罪恶感和孤独感。曾经推开过所有想要帮助的人,严苛而持续的测试着治疗师,忧郁几乎耗尽生命。初次见面,我有意无意一句:活死人,让彤彤瞬间崩溃,一下子撞 击到灵魂深处,泪水如山洪暴发,泣不成声,哽咽着说:我以为,我不会哭了,原来我还会哭。 饱受折磨的彤彤,身体虽然来到现在,灵魂和心仍然留在了过去,那些残破不堪的过往,因此格外苛求完美,完美的人生,完美的工作,完美的婚姻,完美的治疗师……完美,不是最佳的生存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归属。   我不是忧郁症   彤彤的症状很像忧郁症,却是和抑郁症类似的另外一种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很多慢性心理创伤的当事人,在寻求治疗的时候,经常被诊断“抑郁症”、“焦虑症”、“边缘人格障碍”、“躯体化障碍”以及慢性疼痛……等病症。一般情况下,是拒绝表 达自己内心脆弱和痛苦,会隐藏的很深,也许会随着以后的生活体验和刺激,才会愿意慢慢打开受伤的心灵。不管是对自杀的幻想还是采取行动,都是一种解脱体验,是远离现实痛苦和折磨的寄托,“生不如死”也许是内心最真切的形容。  在工作房,彤彤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对于经历过严重心理创伤的人,回忆过去往往是痛苦的折磨。有人无法疗愈,就是深陷其中不停地讲故事,获得些许的认同和宽慰,若对方不认同则会更受伤。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仅仅只是揭开过去的伤疤,对案主来讲无疑是 在伤口上撒盐。也有人往往害怕再次面对痛苦,而放弃改变的尝试。充满勇气地面对自己的过去,是面对心理创伤是疗愈的开始,因痛苦事件,所引发的心理疾病,创伤被治疗,嗅觉的问题就会消失。  彤彤说:“我是麻木的,就好像被冻住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逝。” 彤彤的记忆推不到童年,彷佛有人从中切断了人生,呼吸也变得急迫(假死的体验),心情非常的焦躁,讲述了自己的抗拒、迷茫、愤怒,以及如何让自己的问题更加恶化,甚至在幻象的世界里,想象着自己或许是抱养的,亲生父母另有其人,让自己生活在其中,包裹 在一个心理建构的屏障之中,保护着自己不会再度受伤,也因此切断与周遭关系的连结。对于一个弱小的孩子,只能接受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幻想和分离,就成了生活的全部。  彤彤说:我的母亲,从来没有给过我拥抱。 父母陷入争斗,最没有尊严的是孩子,彤彤的原生家庭充满忽视,又缺乏支持,缺少关心和照顾,又经历了一些非常让人羞辱的事情:尿失禁……等等,做为治疗师,很清楚这是身体在哭泣,恰恰让彤彤从小训练得更加坚强,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的本领或者能力,躲避 ,谎言,有创意的故事……不仅可以让自己适应这个环境,也满足自己的期待,希望给自己“尊严”,满足内心深深地的渴望,替补家庭的荒凉和冷清。  彤彤对母亲有着无法原谅的“恨”,这种情绪挥之不去,心情也越发的抑郁,随着学习也知道所有的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只是这些“记忆”的画面,就像刻在头脑里一样日益强烈。的确如此,仇恨有时候就是心理上的逃避,如此执迷于仇恨,是心里清楚,一旦不 再仇恨,就只能去面对痛苦。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当事人面临危及或目睹他人遭遇----例如,肢体暴力、性暴力、战争、意外事故、天灾等等,而产生极大的恐惧感,所引发的生心理症状。主要的症状: 1、事件的经验不断地重复经历,无论在清醒时或睡梦中,并且当接触到压力事件相关的人事时地物时,也容易诱发压力事件的经验再现。 2、事件后,导致对外在刺激过度警觉,容易受惊吓、易怒、焦虑、难以入睡或持续睡眠、注意力无法集中。 3、心理保护机制为了让不因外在刺激而产生压力,会让对外在现实的感受麻木、抽离,也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尝试逃避接触与压力事件相关的人事物,另外可能会记不起来压力事件的经历。  因此会在过度警觉和过度麻木的状态之间摆荡,难以维持与外在现实稳定且适切的互动关系,而内在的心理状态则产生惊恐、无助、悲观、疏离感,造成患者极大的痛苦,也影响了生活功能和人际关系。经常会合并罹患忧郁症,以及药物和酒精的滥用,增加了身心症 状的复杂度,同时也有高的自杀风险。仅仅要透过药物来让患者得以面对、接纳自己的创伤经验是不够的,心理治疗的操作更为重要。              创伤疗愈,开启自我疗愈能力   常常有人会问,排列可以疗愈吗?透过一次排列显然无法达成。重新面对创伤经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能引发高度的焦虑感,也可能会感到麻木和试图回避,两种情况都会增加处理创伤经验的阻力。并且,经历过创伤经验后的无助无望感、疏离感和对人的不信任感, 也阻碍个案与治疗师建立紧密的疗愈合作关系,没有信任就不会有疗愈发生。排列只需要30分钟,之前信任感的建立,往往需要很久很久。   问题在关系中产生,在关系中发展,同样只能在关系中疗愈,治疗师与案主之间互动关系,往往是最有效的资源,对案主不是要鼓励该如何坚强,而是做安全的守卫与陪伴。激励,会造成非复原不可的压力。切记:安慰,意味着加入个案悔恨的行列。(会另外修文详细 探讨)  好求心切,完美主义,经常是忧郁的人格特质,疗愈离不开爱和亲情。真实的自我是无法逃避的,必须学会勇敢面对,人没有跨越不了的过去。  真正疗愈创伤的过程,必然释放当初积聚在体内的能量,身体自然地会去完成之前没有完全做完的动作。如果,那时不能哭,就会大哭一场。如果,身体有愤怒未能表达,需要表达出来。如果,小时候很惊恐却不能表达,那么身体有可能会抽搐。要温柔地允许自然地 发生,相信身体有自愈的智慧,不用头脑去评判。关于这一点,老人都懂这个道理,有亲人往生,人常会郁结而闷闷不乐,有个什么契机能哭出来,睡一觉也就没事了。需要注意的是,一味的宣泄情绪,并不是创伤疗愈的全部,情绪的释放,能量的疏散,仅仅只是个开 始,必须重新帮助案主搭建新的认知。  仪式,可以帮助整理悲伤的心情,创伤过后有一段悲伤的时期必须经历,没有经过这些悲伤,就没有办法结束创痛,把悲伤记忆透过仪式表达,就能逐渐获得平静。总是这样,跨越不了的过去,经常是因为忘了说再见。或者不愿意说再见,因为害怕说了再见就会遗忘 。其实,仪式不是为了让我们忘记,而是教导我们“说声再见”,才能将过去好好记住,并且走向未来。  有时,疗愈的过程实在是太痛苦,往往需要“现场重现”,要疗愈曾经被抛弃的创伤,往往要重新经历一次被抛弃的感受。要疗愈死亡的恐惧,往往要重新经历一下死亡的感受。有些人,会认为进入治疗师角色的我,过于严苛,还送了一个“灭绝师太”的封号,要知 道疗愈的契机稍纵即逝,容不得半点的松懈,一不小心很容易给案主带来“二次伤害”,这个过程肯定不会轻松。良好的疗愈性关系,有助于创伤经验的再认识,增进人际关系的亲密感和信任感,而放下警戒心、更积极地讨论创伤经验。         第一步:承认、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  无论发什么,即使父母有罪过,他们仍然是父母,没有他们,孩子也就不存在。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使施暴的父亲和受伤害的女儿,都能有一个新的开始,而且是比以前更具有洞见和更多的爱。只关注实际所发生的,才有可能各就其位,取得每个人应有的位置。每 一个结束,都带来另一个新的开始,保持谦卑恭顺的接受,对每一个人都保持爱心。 道理虽然如此,就深陷其中的彤彤来说,不一定能够明白,自己与命运,处境怎就那么怪异,爱和恨是真的。挣扎和挫折也是在真的,知道是什么不是什么,也是真的。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承受着某种煎熬,所不同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懂得在煎熬中获得滋养。  透过系统排列案例的呈现,彤彤的认知逐渐被修正。系统中隐藏着爱的动力,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有生俱来的原爱,父母对孩子的爱,同样是感人至深。原来,父亲、母亲,同样是被家族“业力”的牵连纠葛操控着,在彤彤的心中,一直有着深深的信念:愿意替母亲 做任何事,当感知到最完美、最亲近的人有遗憾,便会不自觉地弄出些事端,以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替母亲去做些事,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家庭成员之间,爱的连结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变得盲目,抗拒不了诱惑---力图代替父母受苦。虽然一切的行为,是发自于爱( 原爱),却违反了爱的秩序,正是悲剧的根源,若成员违反了爱的序位,痛苦便在不知不觉中持续了下来。孩子要代替父母去受苦或死亡,父母的苦难不会因此而减少。验证了海灵格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眼睛所看到的,往往和真相相反。  后续的不同的案例,如同一面面的镜子,彤彤渐渐明白,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选择,每一个人对待事件的不同应对,会有不同结局的人生。沉溺其中,痛苦不能自拔,在不断地“闪回”中,继续重复设局证明自己是“受害者”,到处讲故事诉说自己如何受虐,任由潜 意识操控自己是一种活法,白白浪费所经历的苦难。从中有所顿悟,停止投射,尊敬所有的发生,包括自己,从过往的经历中重生,获得财富,变得平静和祥和,如接受礼物和恩典般接受曾经经历的一切。灵魂的力量,在悲剧之后,能够肯定所发生的,一定会创造奇迹 ,即使发生了很大的伤害,依然是有希望的   系统观点,疗愈的重点:以整个家庭关系,为背景看待一切。    第二步:找到归宿、回归源头  所有的疗愈,只有一个成功的途径----与父母连结,隐藏在抑郁后面的,往往是对父母的蔑视,对父母越是不满,就会越抑郁,一旦能够对父母充满敬意之情,抑郁也就没了。尊敬父母,也是家庭系统排列的核心所在。 虽然,最恶意的行为,往往是最善意的良知所酿,而最善意的行为,又常常是最恶意的良知所致。抑郁的背后,压抑着尚未表达的爱,潜意识里对亲人的爱,在意识中被压抑,将爱和尊敬正确的表达出来,重新唤起内心深处浓浓的爱和亲情,就有康复的可能。 家庭赋予种种可能性和局限性,家人之间能够说真话,才是一种真实的靠近。唯有在关系里,每个人都能真实地做自己,如此才能创造真正的亲密关系。彤彤的婚姻是另一场灾难,经受过剧烈的创伤,其中有些人永远无法恢复正常生活,也有些人如同彤彤一样,从受害 者转化为施暴者,通过施虐于受害者(伴侣),得到补偿感来减轻自己的痛苦。当意识到自己冷暴力,格格深深的悔悟,弱弱地说:“我亏欠他太多了,纠结在过去那么久,忽略了眼前这个男人,才是我生活的全部。”  带领排列时,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时,常常会在内在视野中,让一家人围在一起,感受能量的流动。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之间,有一条清晰的能量线环绕着,这个能量就是爱,总是试图穿透重重阻碍,流动起来。每每看到这样画面,知道这是“家”,是“爱”。      第三步:重拾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  陷入“信任危机”情绪变得麻木、解离、不愿意相信别人,重新建立新的信任关系,往往需要经历很多的波折。记得初次遇见时,曾对彤彤说过:“你可以不信任我,总是需要跟你信任的某一个人,把心中的这些事情表达出来。”事情被说出来、被听见,疗愈才成为 可能。   我们都是脆弱的,所以假装坚强,这是活下去与世界对抗的方式。有些时候,有些人,有些关系,总是可以卸下心防,说那些不曾跟别人说的话,传达那些说不出口的悲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人接住我们,与我们同在,纵使他们什么都没有说,单纯的连 结就很足够。  例如,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案主固执地坚持「没有人会爱我」的受害者心态,会对所有人呈现出攻击性,尤其是对成都心理咨询治疗师。面对这些表现为受害者的人,会觉得生气,其潜台词是在表达:“我这么可怜,你必须帮助我。如果你不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帮助,你就完了。 ”,典型受害者攻击性。遇上这样的状态,最好的方式是远离,并坚定地告知自己的意图:“我帮不了你。”,只有“受害者”不愿意继续做“受害者”的时候,才是疗愈的时候,力量来自内在。  真正的疗愈,在”心对心”时才会发生。没有信任就没有疗愈,与其坐困愁城。不如敞开自己。静待答案出现,信任就好,信任能够疗愈一切,尤其是关系中的问题。带着一份信任面对,信任内在的智慧,信任对方的完美,信任每一个当下的自己,信任最完美的疗愈 。   第四步:培养同情心,唤醒感受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现象场,反映所经验到的内在现实。例如,有些人常常会觉得自己「无感」,是因为缺乏有关的现象场(有些人无法感觉到「爱」,是从来没有好好被爱的经验)。所需要的就是去体验、去知觉内在外在的所有经验。当感觉到头痛,可以问自 己:感受到了什么?尝试用说的、用画的,来满足、弥补心理的匮乏感。  创伤后,从神经层次和防卫模式来看,过去一直可以过得非常好,是因为不尝试感觉自己的感受。只要这样,别人的责骂和讨厌,都不会让自己受伤。停在这个「虚伪」层虽然有很多好处,可是总是会觉得想要逃开什么东西。   觉察(awareness)是疗愈的开始,工作坊不同的排列个案,治疗师敏锐的觉察力,都提供了觉察的机会。感到恐惧或害怕的时候,停止追问:「为什么」,而是要停下来问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终于不再抵抗,逃避自己的感受,才能好好地去经历接触恐惧。   放下一切证明活着的行为,通过唤醒自己的感受力和内在觉知,真实地活着。认识到真实的内在经验,承认虐待与不公。重新认知那些自己被缩小,不被尊重和被侮辱的时刻,学会去经验和尊重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开始对他人的情感敏感。    后记:彤彤发来邮件,与父亲的互动已经有了好的变化,似乎老父亲是一下子变得苍老,见面的场景,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怨天尤人,只是静静的掩面而泣之后,伸出手和父亲相互扶持,觉得那是人世间最真善美的救赎。

 

版权所有 (C) 2021 成都市心灵空间文化传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专家团队 | 联系我们
乘车路线:地铁一号线金融城站A出口前行300米左侧

蜀ICP备13020453号-1  网站建设:成都元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