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 | 成都心理咨询专家 | 联系我们
 

 

心理培训

        同性恋是指将性爱的对象指向同性并表现出持续的同性性爱倾向的心理偏差。尽管在精神障碍的临床分类上,已经不把同性恋视为疾病,但就人类的性心理发育而言,同性恋仍然属于一种典型的性心理偏差,心理学把同性恋列为“性对象性身份歪曲”范畴,又叫“性倒错”。同性恋既可以表现为同性之间实际的性行为,也可以不表现为性行为而只是一种心理倾向。

 

许多人觉得,出现了与同性的亲昵交往,或者行为上有亲近行为,就怀疑是同性恋,这是没有依据的。判断是否是同性恋,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有针对同性的“性行为”、“性冲动”或“性幻想”。譬如,有两个青春期的男孩子在一起相互手淫、接吻、口交并伴随性高潮体验,就是一种实际的同性行为;在手淫自慰过程中,脑海中想象的图像如果是同性而不是异性,就是同性性幻想;见到某个特别的同性对象,情感上喜欢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性冲动,就是同性性冲动。在清醒的意识状态,如果没有指向同性对象的性冲动、性行为、性幻想、无论多么的喜欢对方,多么愿意和对方呆在一起,甚至和对方同吃同睡,都不是同性恋。

 

3至6岁的儿童期以及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对生殖器官的敏感关注,同性儿童之间会出现“性游戏”现象,他们可能自己抚摸自己的隐私部位,或者相互接触对方的隐私部位,这种现象叫做“儿童性游戏”。虽然在行为上貌似同性恋,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不能视为同性恋行为。

 

12至24岁漫长的青春期,是同性恋的高发期。不过,许多人在青春前期(12至15岁)会出现与同性对象亲密接触的现象。他们或者崇拜某一个同性明星,或者亲近某一同性长辈,或者喜欢某一同性同学,甚至与同性对象形影不离,情意绵绵,但没有相应的性冲动和性体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假性同性恋“。其心理发生机制为“同性认同”,即:通过模仿吸纳对象身上的某些人格品质,获得自身人格发育。这是正常的人格发育过程,不能与同性恋相提并论。

 

在同性恋的关系中,依据当事人的心理性别和心理身份的不同,可分为“主动型同性恋”和“被动型同性恋”两种不同类型。主动型同性恋是指,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一致,男性在同性恋关系中充当男角,女性在女同性恋关系中充当女角。这种类型的同性恋者,其生理性别与心理角色一致,仅仅是“性对象倒错”,因而在人群中不易被识别。被动型同性恋者相反,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不一致,男性在同性恋关系中充当女角,女性在同性恋中充当男角。这种类型的同性恋者,由于生理性别与情感表达和行为不一致,不仅在性对象上有“倒错”,而且有“性别身份倒错”‘故而容易被观察和识别。

需要指出,这两种不同心理角色的同性恋,其心理发生机制是由区别的。不过,在同性恋关系中,同一个人既可能是“主动型同性恋”角色,也可能是“被动型同性恋”角色,或者两种界限模糊,或者可以角色互换。

 

为什么会出现同性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大多数心理分析家认为,同性恋的成因与当事人早年及青春期的家庭关系有密切联系。正是因为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方式,造成了性别身份的“反向认同”和对男女性关系的“错误观念”与“错误体验”。因此,同性恋的性选择倒错,不是一个认识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问题,不可能通过思想教育和行为控制得到矫正。对于青春期同性恋倾向和行为,如果当事人自己愿意改变自己的性取向,那么,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绝大多数是可以得到矫正的。

 

人们习惯于把同性恋看成是严重的性心理变态,并疏远同性恋者,而同性恋者本人也通常不接纳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实际上,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存在方式,同性恋在不同文化中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人们对同性恋应保持宽容和理解。除了性别身份和性指向上的不同之处,同性恋与大多数人的异性恋一样,具有相似的行为特征。也就是说,同性恋与大多数的异性恋一样,具有相似的行为特征。也就是说,同性恋并不可怕,他们在性对象的选择上,仍然遵循与异性恋相似的法则,不会去纠缠那些无意与其恋爱的人。

 

我们需要以平常心对待同性恋现象。在许多方面,同性恋者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优秀的人,与同性恋者接触交往,不会遭遇更多的麻烦。

版权所有 (C) 2021 成都市心灵空间文化传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专家团队 | 联系我们
乘车路线:地铁一号线金融城站A出口前行300米左侧

蜀ICP备13020453号-1  网站建设:成都元鼎信息